中國科學院院士、著名植物資源與植物化學家、中國科學院昆明植物研究所研究員周俊,因病於2020年3月27日在昆明逝世,享年88歲。
今年以來逝世的14位院士分別是:
1月4日逝世的中國工程院院士、我國著名葉輪機械與動力工程專家蔣洪德;1月7日逝世的中國工程院院士、著名神經藥理學家池志強;1月19日逝世的中國科學院院士、著名加速器物理學家方守賢;1月24日逝世的中國科學院院士、著名物理學家李方華。
2月14日逝世的中國科學院院士、著名生態學家孫儒泳;2月15日逝世的中國工程院院士、機械製造與自動化專家段正澄;2月23日逝世的中國科學院院士、著名藥學家周同惠;2月23日逝世的中國工程院院士,著名公路工程專家沙慶林;2月24日逝世的中國工程院院士、著名農業工程學家蔣亦元。
3月15日逝世的中國工程院院士,著名大地測量學家、教育家寧津生;3月19日逝世的中國工程院院士,清華大學建築學院教授李道增;3月27日逝世的中國科學院院士、著名植物資源與植物化學家周俊;3月28日逝世的中國工程院院士、骨科專家盧世璧。
4月12日逝世的中國工程院院士,東華大學材料科學與工程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郁銘芳。
生平
周俊,1932年2月生,江蘇東台人。1958年畢業於上海華東化工學院製藥工程專業,後進入中國科學院工作。他曾擔任昆明植物所副所長、所長多年,並籌建了該所植物化學與西部植物資源持續利用國家重點實驗室,目前該研究室已經成為我國最大的植物化學研究中心之一。1999年,他當選為中國科學院院士。
幾十年來,他系統地進行了中國山毛櫸科、薯蕷科、人蔘屬、重樓屬、白前屬、烏頭屬及石竹科9屬的酚類、萜類、甾體、生物鹼和環肽的植物化學研究,發現新化合物296個,其中新類型5個。
他提出了「中藥復方的物質基礎與作用機制是組合天然化學庫和多靶作用機理」的新觀點。他一生醉心研究,大學畢業後主動紮根雲南邊陲幾十年,他自謂:「黑龍潭畔情長久,歲月催人老,情多久,天知道。」
周俊的一生曾獲得眾多榮譽和獎勵,包括國家自然科學獎,雲南省科學技術突出貢獻獎等等。2019年10月12日,周俊榮獲第二屆「吳征鎰植物學獎」唯一一個傑出貢獻獎。
與藥學結緣
1932年,周俊出生於江蘇東台縣的一個兩代在農村設館教書的農村家庭。儘管從小接受的是傳統教育,但周俊進校後比之前更加刻苦努力。16歲那年,周俊順利完成了初中學業,並考取了三所職業學校。
從那時開始,周俊便與藥學結緣。畢業後,他繼續從事調配藥劑的工作,曾在華東衛生局保健委員會做藥劑員,工作不算忙碌且得心應手,但是周俊心中總是覺得少了點什麼。他逐漸意識到建設祖國不能只靠熱情,還需要掌握更多的科學知識。
1954年,周俊入讀華東化工學院(現上海華東理工大學)製藥工程專業。大學生活使周俊養成了勤奮思考的科研習慣。1957年冬天,周俊到內蒙赤峰廠做麻黃鹼生產設備改進的畢業實習,在零下二、三十度的條件下和工人一起勞動,他通過車間勞動和大量化工計算,發現設備的功效還沒有完全發揮出來,並對此提出工藝改進的依據。
與雲南結緣
大學畢業後,周俊做出了一個令所有人詫異的決定。他謝絕了來自上海、南京等單位的邀請,毅然奔赴祖國的邊疆——雲南。
1958年,周俊遠赴雲南昆明,到中科院雲南分院籌備組報道,得知自己將被分到準備籌建的化學所,先到植物所昆明工作站植物資源化學組工作,工作地點在一幢由蔡希陶先生和彭加木先生指導設計建造的樓內。在當時國內各植物所都面臨著利用傳統植物學為國民經濟建設服務的問題,並因此建立了很多植物資源化學研究室。而昆明植物研究所的設備和人才資源相對較差,加上交通落後,條件十分艱苦。
1978年,周俊和其他專家在天麻中發現有效成分天麻素。天麻素具有較好的鎮靜和安眠作用,對神經衰弱、失眠、頭疼癥狀有緩解作用。在研究過程中,周俊發現天麻里的15種成分。在做實驗時,一次「炸瓶子」事故讓周俊險些永久失去聽覺,就在暫時失去聽覺的兩個月里,周俊堅持研究並改進實驗的方法,憑藉鍥而不捨的精神,終於將天麻中的有效成分分析清楚,繼而成功合成天麻素投入藥品生產。
1984年,昆明製藥廠(昆葯集團前身)與中國科學院昆明植物研究所周俊團隊合作實現了科研成果的轉化,天麻素注射液獲批上市。
上市以來,天麻素系列藥物臨床應用廣泛、療效確切,已經成為眩暈頭痛治療的基礎用藥,成為「中藥西制」的典範。根據歐洲研究報道,約30%的普通人群中有過中、重度的頭暈,年患病率為5.2%,年發病率為1.5%;我國研究發現10歲以上人群的眩暈總體患病率為4.1%。周俊院士這一研究成果的轉化,不僅讓天麻素成為具有廣闊國際市場前景的中國原創化葯,也使天麻素成為迄今為止全球最大的人工合成苷類藥物之一。
幾十年耕耘 不悔紮根雲南
周俊在植物化學成分的分離、結構、化學修飾、合成和應用的研究工作中成果卓著,發現藥用植物的新化學成分550多個,其中新類型15個。提出了「中藥復方的物質基礎與作用機制是組合天然化學庫和多靶作用機理」的新觀點。
他曾擔任昆明植物所副所長、所長多年,並籌建了該所植物化學與西部植物資源持續利用國家重點實驗室,目前該研究室已經成為我國最大的植物化學研究中心之一。基於周俊的突出貢獻,他於1999年當選為中國科學院院士。
幾十年來,他系統地進行了中國山毛櫸科、薯蕷科、人蔘屬、重樓屬、白前屬、烏頭屬及石竹科9屬的酚類、萜類、甾體、生物鹼和環肽的植物化學研究,發現新化合物296個,其中新類型5個。他提出了「中藥復方的物質基礎與作用機制是組合天然化學庫和多靶作用機理」的新觀點。
他一生醉心研究,大學畢業後主動紮根雲南邊陲幾十年,他自謂:「黑龍潭畔情長久,歲月催人老,情多久,天知道。」
周俊去世後,《科技日報》專門刊文追憶大師。原文如下:
追憶周俊院士:
一雙巨眼,洞見植物化學奧秘
仲春時節,雲南昆明黑龍潭,中科院昆明植物研究所內外百花盛放,沿路連片的白色薔薇素雅含露,散發馨香,像是在懷念曾經呵護它們的老所長周俊院士。
周俊院士是我國著名植物資源與植物化學家、中國科學院昆明植物研究所研究員。「用現代科學技術和相關學科合作,找到一個植物葯的有效成分——必要時,我們可以合成這個有效成分,這就是我一輩子做的工作。」他曾這樣簡明而謙遜地介紹自己的研究工作。
「周先生培養了一批傑出的學術帶頭人,對我國植物化學與植物資源基礎理論研究和應用基礎研究方面作出了突出貢獻,在天然藥物研發的科技成果轉化和高新技術產業方面為雲南省經濟發展作出了巨大貢獻。」中國科學院白春禮院長在唁電中表示。
撲進植物王國
打響植物化學研究第一戰
周俊先生1932年2月出生於江蘇東台,曾參加南京抗美援朝醫療團,榮獲二等功。新中國成立前後,他分別在國立藥專(現中國藥科大學)和華東化工學院(現華東理工大學)學習和工作,1958年畢業後主動申請來到雲南。
「我在南京學葯,在上海也是學葯,我就跟時任植物所所長的蔡希陶教授申請,我就搞葯吧。」周先生說,雲南是名副其實的植物王國,全國3萬多種高等植物中,雲南就有16000多種,其中不少是珍稀植物。當時的植物所,已在植物分類學等領域已取得重要成果,但在植物化學領域還是一片空白,他前瞻性地看到了潛在的科研前景,決定開闢一個新的研究領域。
帶領著5名學生,年輕的周俊開始著手完成國家下達的科研任務——尋找一種薯蕷皂素含量最高的植物,用於國產避孕藥物的研發。設備奇缺,就土辦法、洋辦法一起上;住在實驗室,餓了就燒個玉米棒子充饑。「那時,生活上困難,儀器設備上也困難,說老實話,沒有驚人的毅力,是不可能完成任務的。」周俊院士曾回顧說,苦戰五年,他們終於在五種植物中,找到了高含量薯蕷皂素,並完成了皂苷元成分和我國薯蕷屬植物分布的研究。這一成果,也讓周俊在我國植物化學領域一戰成名。「實際上,我發表的第一篇論文與國外毫無關係,都是自己做出來的。」他說。
天然藥物研發成果轉化
和產業化利國利民
中藥物質基礎研究是新葯研發的關鍵和基礎。繼薯蕷屬植物之後,周俊團隊愈戰愈勇,相繼在三七、重樓、天麻等植物的系統研究上有了重要發現。
他從天麻屬植物的化學成分中,發現了治療頭痛、失眠的有效成分天麻素,合成天麻素研究成果於1980年轉讓給昆明製藥廠,生產至今創造產值上億元。「天麻素合成成功後,我得了5萬元的獎金,那時是一筆巨款,我全部把它用到了設備添置和新的研究上。」 多年以後,周俊院士說。
「周先生以深遠的學術思想和堅韌不拔的科研實踐,成就了他在植物配糖體和植物環肽等領域的領先地位;基於對傳統藥物深刻的理解,搞清楚了雲南白藥的科學內涵,實現了創新藥物的產業化。」周俊院士的學生——中科院院士、昆明植物研究所研究員郝小江說,周先生早年還創造性地將植物化學與植物系統及分布相結合,發表了人蔘屬植物的三萜成分和分類系統、地理分布的關係,證明了人蔘、三七、西洋參的關係,研究成果為中國藥典及藥用界採用,澄清了人蔘屬植物研究上的混亂,推動了三七及人蔘屬植物的研究與開發利用,為雲南三七產業發展作出了前期貢獻。
在對重樓屬6種植物的系統化學成分研究中,周俊院士闡明了其中有效成分偏諾皂苷結構與活性的關係,研發出治療婦科出血新葯「宮血寧」。1985年雲南白藥廠投入生產,上市至今累積收入近十億,產生了顯著的社會和經濟效益。
在學術上,他從植物化學來闡釋了復方中藥的機理,並率先在國內系統地開展植物配糖體和植物環肽研究,在國內外形成重要影響和特色。對人蔘、重樓、天麻等屬的100餘種植物三萜、甾體、酚類、環肽、生物鹼及配糖體的新化學結構、生物活性、植物系統及地理分布規律開展了長期的系統研究,發表學術論文300餘篇,申請發明專利34項,出版《中國油脂植物》《橡子》專著兩部。
不拘一格選拔培養人才
後學人才濟濟
周俊先生曾任中科院昆明植物研究所副所長、所長,1999年當選為中國科學院院士;2006年獲得雲南省科學技術獎突出貢獻獎。
「去年10月,周俊院士獲得吳征鎰植物學獎的傑出貢獻獎,我還沒有來得及向他表示祝賀,就看到他把50萬元獎金全部捐給貧困山區的消息,體現了一個老科學家高尚的情懷。」中科院西雙版納熱帶植物園周浙昆研究員說。
走在綠蔭濃濃的昆明植物研究所,周俊院士當年創立我國首個植物化學與植物資源領域國家重點實驗室、開創性搞研究的故事還在流傳。
「先生畢生愛惜人才、保護人才、不拘一格選拔人才、創造條件培養人才。先生對學子和年輕人不分親疏、和藹可親、誨人不倦,以敢為天下先的典範,造就了一大批學有所成、活躍在植物化學與天然藥物領域的學術帶頭人和骨幹。」郝小江院士說。如今,在中科院昆明植物研究所,重要類群植物化學及功能、天然藥物新葯、創新葯與中藥現代化、雲南特色植物資源的利用與開發、植物化學生物學……一個個重量級的研究團隊,正沿著周俊院士開創的方向,不斷取得新的成果。
周俊院士在彌留之際,仍念念不忘植物化學的發展、指導弟子的科研工作。他希望後來者能用人工智慧等先進技術,來研究植物的化學成分,同時把研究活性的劑量做得很小,讓我國植物化學研究的步子走得更快更紮實。
1、致全市廣大市民群眾的一封信
2、東台人,你有綠碼嗎?
@幸福東台 官方微信姊妹號集合,
本期監製丨小東 編審丨小鹿 主編丨小峰
今年,共和國已痛失14位科學家,其中一位是東台人
中國科學院院士、著名植物資源與植物化學家、中國科學院昆明植物研究所研究員周俊,因病於2020年3月27日在昆明逝世,享年88歲。
今年以來逝世的14位院士分別是:
1月4日逝世的中國工程院院士、我國著名葉輪機械與動力工程專家蔣洪德;1月7日逝世的中國工程院院士、著名神經藥理學家池志強;1月19日逝世的中國科學院院士、著名加速器物理學家方守賢;1月24日逝世的中國科學院院士、著名物理學家李方華。
2月14日逝世的中國科學院院士、著名生態學家孫儒泳;2月15日逝世的中國工程院院士、機械製造與自動化專家段正澄;2月23日逝世的中國科學院院士、著名藥學家周同惠;2月23日逝世的中國工程院院士,著名公路工程專家沙慶林;2月24日逝世的中國工程院院士、著名農業工程學家蔣亦元。
3月15日逝世的中國工程院院士,著名大地測量學家、教育家寧津生;3月19日逝世的中國工程院院士,清華大學建築學院教授李道增;3月27日逝世的中國科學院院士、著名植物資源與植物化學家周俊;3月28日逝世的中國工程院院士、骨科專家盧世璧。
4月12日逝世的中國工程院院士,東華大學材料科學與工程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郁銘芳。
生平
周俊,1932年2月生,江蘇東台人。1958年畢業於上海華東化工學院製藥工程專業,後進入中國科學院工作。他曾擔任昆明植物所副所長、所長多年,並籌建了該所植物化學與西部植物資源持續利用國家重點實驗室,目前該研究室已經成為我國最大的植物化學研究中心之一。1999年,他當選為中國科學院院士。
幾十年來,他系統地進行了中國山毛櫸科、薯蕷科、人蔘屬、重樓屬、白前屬、烏頭屬及石竹科9屬的酚類、萜類、甾體、生物鹼和環肽的植物化學研究,發現新化合物296個,其中新類型5個。
他提出了「中藥復方的物質基礎與作用機制是組合天然化學庫和多靶作用機理」的新觀點。他一生醉心研究,大學畢業後主動紮根雲南邊陲幾十年,他自謂:「黑龍潭畔情長久,歲月催人老,情多久,天知道。」
周俊的一生曾獲得眾多榮譽和獎勵,包括國家自然科學獎,雲南省科學技術突出貢獻獎等等。2019年10月12日,周俊榮獲第二屆「吳征鎰植物學獎」唯一一個傑出貢獻獎。
與藥學結緣
1932年,周俊出生於江蘇東台縣的一個兩代在農村設館教書的農村家庭。儘管從小接受的是傳統教育,但周俊進校後比之前更加刻苦努力。16歲那年,周俊順利完成了初中學業,並考取了三所職業學校。
從那時開始,周俊便與藥學結緣。畢業後,他繼續從事調配藥劑的工作,曾在華東衛生局保健委員會做藥劑員,工作不算忙碌且得心應手,但是周俊心中總是覺得少了點什麼。他逐漸意識到建設祖國不能只靠熱情,還需要掌握更多的科學知識。
1954年,周俊入讀華東化工學院(現上海華東理工大學)製藥工程專業。大學生活使周俊養成了勤奮思考的科研習慣。1957年冬天,周俊到內蒙赤峰廠做麻黃鹼生產設備改進的畢業實習,在零下二、三十度的條件下和工人一起勞動,他通過車間勞動和大量化工計算,發現設備的功效還沒有完全發揮出來,並對此提出工藝改進的依據。
與雲南結緣
大學畢業後,周俊做出了一個令所有人詫異的決定。他謝絕了來自上海、南京等單位的邀請,毅然奔赴祖國的邊疆——雲南。
1958年,周俊遠赴雲南昆明,到中科院雲南分院籌備組報道,得知自己將被分到準備籌建的化學所,先到植物所昆明工作站植物資源化學組工作,工作地點在一幢由蔡希陶先生和彭加木先生指導設計建造的樓內。在當時國內各植物所都面臨著利用傳統植物學為國民經濟建設服務的問題,並因此建立了很多植物資源化學研究室。而昆明植物研究所的設備和人才資源相對較差,加上交通落後,條件十分艱苦。
1978年,周俊和其他專家在天麻中發現有效成分天麻素。天麻素具有較好的鎮靜和安眠作用,對神經衰弱、失眠、頭疼癥狀有緩解作用。在研究過程中,周俊發現天麻里的15種成分。在做實驗時,一次「炸瓶子」事故讓周俊險些永久失去聽覺,就在暫時失去聽覺的兩個月里,周俊堅持研究並改進實驗的方法,憑藉鍥而不捨的精神,終於將天麻中的有效成分分析清楚,繼而成功合成天麻素投入藥品生產。
1984年,昆明製藥廠(昆葯集團前身)與中國科學院昆明植物研究所周俊團隊合作實現了科研成果的轉化,天麻素注射液獲批上市。
上市以來,天麻素系列藥物臨床應用廣泛、療效確切,已經成為眩暈頭痛治療的基礎用藥,成為「中藥西制」的典範。根據歐洲研究報道,約30%的普通人群中有過中、重度的頭暈,年患病率為5.2%,年發病率為1.5%;我國研究發現10歲以上人群的眩暈總體患病率為4.1%。周俊院士這一研究成果的轉化,不僅讓天麻素成為具有廣闊國際市場前景的中國原創化葯,也使天麻素成為迄今為止全球最大的人工合成苷類藥物之一。
幾十年耕耘 不悔紮根雲南
周俊在植物化學成分的分離、結構、化學修飾、合成和應用的研究工作中成果卓著,發現藥用植物的新化學成分550多個,其中新類型15個。提出了「中藥復方的物質基礎與作用機制是組合天然化學庫和多靶作用機理」的新觀點。
他曾擔任昆明植物所副所長、所長多年,並籌建了該所植物化學與西部植物資源持續利用國家重點實驗室,目前該研究室已經成為我國最大的植物化學研究中心之一。基於周俊的突出貢獻,他於1999年當選為中國科學院院士。
幾十年來,他系統地進行了中國山毛櫸科、薯蕷科、人蔘屬、重樓屬、白前屬、烏頭屬及石竹科9屬的酚類、萜類、甾體、生物鹼和環肽的植物化學研究,發現新化合物296個,其中新類型5個。他提出了「中藥復方的物質基礎與作用機制是組合天然化學庫和多靶作用機理」的新觀點。
他一生醉心研究,大學畢業後主動紮根雲南邊陲幾十年,他自謂:「黑龍潭畔情長久,歲月催人老,情多久,天知道。」
周俊去世後,《科技日報》專門刊文追憶大師。原文如下:
追憶周俊院士:
一雙巨眼,洞見植物化學奧秘
仲春時節,雲南昆明黑龍潭,中科院昆明植物研究所內外百花盛放,沿路連片的白色薔薇素雅含露,散發馨香,像是在懷念曾經呵護它們的老所長周俊院士。
周俊院士是我國著名植物資源與植物化學家、中國科學院昆明植物研究所研究員。「用現代科學技術和相關學科合作,找到一個植物葯的有效成分——必要時,我們可以合成這個有效成分,這就是我一輩子做的工作。」他曾這樣簡明而謙遜地介紹自己的研究工作。
「周先生培養了一批傑出的學術帶頭人,對我國植物化學與植物資源基礎理論研究和應用基礎研究方面作出了突出貢獻,在天然藥物研發的科技成果轉化和高新技術產業方面為雲南省經濟發展作出了巨大貢獻。」中國科學院白春禮院長在唁電中表示。
撲進植物王國
打響植物化學研究第一戰
周俊先生1932年2月出生於江蘇東台,曾參加南京抗美援朝醫療團,榮獲二等功。新中國成立前後,他分別在國立藥專(現中國藥科大學)和華東化工學院(現華東理工大學)學習和工作,1958年畢業後主動申請來到雲南。
「我在南京學葯,在上海也是學葯,我就跟時任植物所所長的蔡希陶教授申請,我就搞葯吧。」周先生說,雲南是名副其實的植物王國,全國3萬多種高等植物中,雲南就有16000多種,其中不少是珍稀植物。當時的植物所,已在植物分類學等領域已取得重要成果,但在植物化學領域還是一片空白,他前瞻性地看到了潛在的科研前景,決定開闢一個新的研究領域。
帶領著5名學生,年輕的周俊開始著手完成國家下達的科研任務——尋找一種薯蕷皂素含量最高的植物,用於國產避孕藥物的研發。設備奇缺,就土辦法、洋辦法一起上;住在實驗室,餓了就燒個玉米棒子充饑。「那時,生活上困難,儀器設備上也困難,說老實話,沒有驚人的毅力,是不可能完成任務的。」周俊院士曾回顧說,苦戰五年,他們終於在五種植物中,找到了高含量薯蕷皂素,並完成了皂苷元成分和我國薯蕷屬植物分布的研究。這一成果,也讓周俊在我國植物化學領域一戰成名。「實際上,我發表的第一篇論文與國外毫無關係,都是自己做出來的。」他說。
天然藥物研發成果轉化
和產業化利國利民
中藥物質基礎研究是新葯研發的關鍵和基礎。繼薯蕷屬植物之後,周俊團隊愈戰愈勇,相繼在三七、重樓、天麻等植物的系統研究上有了重要發現。
他從天麻屬植物的化學成分中,發現了治療頭痛、失眠的有效成分天麻素,合成天麻素研究成果於1980年轉讓給昆明製藥廠,生產至今創造產值上億元。「天麻素合成成功後,我得了5萬元的獎金,那時是一筆巨款,我全部把它用到了設備添置和新的研究上。」 多年以後,周俊院士說。
「周先生以深遠的學術思想和堅韌不拔的科研實踐,成就了他在植物配糖體和植物環肽等領域的領先地位;基於對傳統藥物深刻的理解,搞清楚了雲南白藥的科學內涵,實現了創新藥物的產業化。」周俊院士的學生——中科院院士、昆明植物研究所研究員郝小江說,周先生早年還創造性地將植物化學與植物系統及分布相結合,發表了人蔘屬植物的三萜成分和分類系統、地理分布的關係,證明了人蔘、三七、西洋參的關係,研究成果為中國藥典及藥用界採用,澄清了人蔘屬植物研究上的混亂,推動了三七及人蔘屬植物的研究與開發利用,為雲南三七產業發展作出了前期貢獻。
在對重樓屬6種植物的系統化學成分研究中,周俊院士闡明了其中有效成分偏諾皂苷結構與活性的關係,研發出治療婦科出血新葯「宮血寧」。1985年雲南白藥廠投入生產,上市至今累積收入近十億,產生了顯著的社會和經濟效益。
在學術上,他從植物化學來闡釋了復方中藥的機理,並率先在國內系統地開展植物配糖體和植物環肽研究,在國內外形成重要影響和特色。對人蔘、重樓、天麻等屬的100餘種植物三萜、甾體、酚類、環肽、生物鹼及配糖體的新化學結構、生物活性、植物系統及地理分布規律開展了長期的系統研究,發表學術論文300餘篇,申請發明專利34項,出版《中國油脂植物》《橡子》專著兩部。
不拘一格選拔培養人才
後學人才濟濟
周俊先生曾任中科院昆明植物研究所副所長、所長,1999年當選為中國科學院院士;2006年獲得雲南省科學技術獎突出貢獻獎。
「去年10月,周俊院士獲得吳征鎰植物學獎的傑出貢獻獎,我還沒有來得及向他表示祝賀,就看到他把50萬元獎金全部捐給貧困山區的消息,體現了一個老科學家高尚的情懷。」中科院西雙版納熱帶植物園周浙昆研究員說。
走在綠蔭濃濃的昆明植物研究所,周俊院士當年創立我國首個植物化學與植物資源領域國家重點實驗室、開創性搞研究的故事還在流傳。
「先生畢生愛惜人才、保護人才、不拘一格選拔人才、創造條件培養人才。先生對學子和年輕人不分親疏、和藹可親、誨人不倦,以敢為天下先的典範,造就了一大批學有所成、活躍在植物化學與天然藥物領域的學術帶頭人和骨幹。」郝小江院士說。如今,在中科院昆明植物研究所,重要類群植物化學及功能、天然藥物新葯、創新葯與中藥現代化、雲南特色植物資源的利用與開發、植物化學生物學……一個個重量級的研究團隊,正沿著周俊院士開創的方向,不斷取得新的成果。
周俊院士在彌留之際,仍念念不忘植物化學的發展、指導弟子的科研工作。他希望後來者能用人工智慧等先進技術,來研究植物的化學成分,同時把研究活性的劑量做得很小,讓我國植物化學研究的步子走得更快更紮實。
1、致全市廣大市民群眾的一封信
2、東台人,你有綠碼嗎?
@幸福東台 官方微信姊妹號集合,
本期監製丨小東 編審丨小鹿 主編丨小峰